时间:2023-12-06 01:01:11 编辑:敏函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儿受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反应行为。婴儿会通过哭、笑等行为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由于分辨能力、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反复出现的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儿童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婴儿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即依恋关系尚不十分明显。
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抚养者地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反抗和怯生的出现。即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反抗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通常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15个月左右。
分离反抗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看不见他们,他们也是存在的,但他不能容忍这样的分离。稍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出现有意识寻求获得父母情感支持的行为。当父母在身旁时,他们可以将父母作为安全基地进行游戏、对环境进行探索,出现了对抚养者持续稳定的情感。与此同时,大多数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明显的害怕。
不会这样的,回避型依恋的幼儿也会在意妈妈的行为的,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隐渗。
扩展资料:
发展阶段:
发展心理学家鲍尔比把婴儿依恋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清滚社会反应(0-6个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6-12个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1-3岁)。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的形成(3岁以后)。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的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有足够的安全感;反抗型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安全型依恋是答携余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于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躲避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宝贝都这样的,慢慢大点就好了,我家宝宝也比较依赖我
宝宝还小,经常和母亲在一起当然特别依恋她了。
随着年龄增长接触的人和新鲜事物多了 慢慢就会好的。
而且大一些了 想她粘着你她都不干呢。
相关文章
精选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