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30 11:21:11 编辑:梦霞
以下是一个关于5以内加法的幼儿园教案:
活动目标:
1. 使幼儿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 使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教具:加法计算题卡、数字卡片、计数器、加法计算示意图。
2. 学具:加法计算题卡(每位幼儿一份)、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 通过游戏复习5以内的数字。
(1) 教师与幼儿玩“碰球”游戏,复习5以内的数字。
(2)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唱数1-5。
二、新课讲授
1. 引入加法。
(1) 教师出示加法计算示意图,向幼儿说明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 引导幼儿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 学习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1) 教师出示加法计算题卡,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计算。
(2)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在计算加法时,我们可以使用点数法或数数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3)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加法计算,提醒幼儿注意计算时的准确性。
3. 巩固练习。
(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请幼儿计算任意两张卡片上的数的和,然后与旁边的幼儿核对答案。
(2) 教师请个别幼儿上讲台示范5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集体核对答案。
三、结束部分
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 请幼儿完成加法计算题卡,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幼儿学习情况。
四、延伸活动
1.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5以内加法的计算题卡,让幼儿巩固加法计算方法。
2. 请家长在家辅导幼儿进行5以内加法的练习,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五以内的加减法是给儿童们讲的,所以呢,他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能靠说教,只有靠实物来演示,效果会更好,例如先用白板来演示用水果加或者日检掩饰,然后再用食物,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来算出这个家伙减的结果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总组得出结论,让孩子们记住五以内加减法的结果
设计意图
本微课通过创设讲故事教学情境,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组合和分解的方法及规律,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达到实践练习强化的效果。
设计结合幼儿实际、动画演示、角色扮演活动、电影特效、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幼儿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总体设计思路:设计4个小动物→复习4的组合→引出小猫分鱼故事→小鱼排列讲解5的组合→小猫分鱼故事讲解5的分解→回顾故事加强理解→做游戏完成练习→延伸知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活动为大班科学领域中的数学活动,在孩子们学习了4的组合和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本节课主要让孩子们学会5的组合和分解,并能用-定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情况分析
孩子们学习了4的组合和分解的基础上,学习5的组合和分解,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相对能容易--些,再通过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能自主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算法,整理和归纳计算规律。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蘑菇图形、 计算题目。 活动过程: 一、通过例题再现,唤起幼儿的回忆 1、 小明买了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2、 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 教师引出:9+2=11。 3、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吃掉了9个红苹果,还剩几个?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4、示图片,在列式和计算中,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的联系。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 9加 2得 11,所以 11减 9等于 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即:11-9=10-9+1) 二、 小兔采蘑菇 1、出示“小兔采蘑菇”的例题场景,请幼儿观察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想一想。 教师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说一说计算方法,并归纳出进位加法可以用“凑十”的方法。 2、再列出两道减法算式,说一说计算方法,归纳出退位减法的方法。 3、采蘑菇比赛。每个蘑菇旁边是一道算式,完成计算后,如果正确,就直接跳到下一题,如果错误,则一起纠正比一比谁采的蘑菇最多最快,全部算完后选出才蘑菇最多的一组幼儿。 三、作业练习 1、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分发计算蓝本子。 2、幼儿独立完成二十以内加减法测试2。
5以内的组成5分解教案怎么写?
首先写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正确掌握5以内的组成与分解。再写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组成与分解的关系。难点是如何分和合。最后写教学过程。
第一,釆用直观教学,准备贴贴图各五幅,第二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5以内的分解与组成,第三小结。第四课练。
这个阶段是幼儿园大班,一般是5-6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如排序和计数。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教学目标:明确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例如让幼儿掌握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2. 教学重难点:列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3. 教学准备:准备教学所需的材料,例如计数器、数学卡片等。
4. 教学过程:
- 导入: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 讲解:讲解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计数器、数学卡片等教具帮助幼儿理解。
- 练习:让幼儿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 总结: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强化幼儿对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5. 教学延伸:提供一些拓展练习或活动,让幼儿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提高。
6. 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
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教学过程要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效果最佳。
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幼儿园20以内大小排序的教学。结论是可以通过让幼儿参与不同的比较活动,实现20以内数字大小的排序。原因是通过参与如大小比较、数字与数量比较等任务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和记忆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字意识和排序能力。内容延伸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分类各种大小物品,同时构建数字感知,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建立数字概念,从而为后面的数学发展奠定基础。
本次活动重点是让幼儿感知规律,增强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难点是再现或再造规律,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才用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法,在活动过程创设小兔子过生日的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幼儿带着兴趣融入其中,易于接受新的知识,这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在游戏操作部分,老师应该面对幼儿先进行示范,以便幼儿能更好的进行操作,我在此环节忽略了示范演示,使得课堂在操作部分纪律上有点乱。这节课整体来看虽然还算成功,但有些孩子未能进行举一反三的操作,在每个环节结束时未及时进行总结,以至于幼儿在脑海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要继续让幼儿练习排序。
本课是学习10加几和十几加几。学习10加几时,通过让学生摆小棒知道:10表示一个
十、也就是十个一,几表示几个一,十个一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个一,是十几;学习十几加几时,先让学生试着计算并交流,说出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点: 学会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
利用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的特性,自己总结出自己的算法。 三. 设计思路:
1.以摆小棒的形式来为接下来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给学生一个过渡的空间。同时帮助学生对加法算式的理解。
2.将故事导入数学,使数学不再枯燥,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巩固练习20以内的加法。 四.学习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自主尝试学习10加几和十几加几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积极参与操作活动,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相关文章
精选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