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育儿吧!

育儿吧首页|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生儿

灾后如何防止出现再喂养综合征

时间:2023-05-29 19:03:20 编辑:欢丽

再喂养综合症(RFS)是身体经受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再次摄入营养物质后出现的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综合症,常表现为低磷血症,通常发生在营养治疗后3 ~ 4天内。
 
再喂养综合症的定义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二战期间的一些战俘和集中营幸存者在吃了高糖食物后迅速出现水肿、呼吸困难和致命的心力衰竭。经研究发现,有许多危险因素都有可能导致RFS,但经过长期饥饿的人发病率最高。
 
汶川地震的一个星期后,从地震废墟中被救出的人们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饥饿,有长有短。获救后他们最想做的就是吃喝,所以他们进食时没有节制。对于不能口服食物的伤员,医务人员会通过静脉注射给他们补充大量的水和能量。然而,营养补充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RFS,危及伤员生命。
 
长时间饿后不能多吃
 
受地震影响,食物供应困难,甚至几天都没有东西吃。人体的血糖水平会下降,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胰岛素抵抗,分解代谢效率高于合成代谢,大量消耗体内的磷、钾、镁、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但此时血清中磷、钾和镁浓度可能是正常的。重新开始进食或接受营养治疗,尤其是在补充大量含糖制剂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恢复甚至增加,并作用于身体的各种组织,导致钾、磷和镁转移到细胞中,引发低磷血症、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糖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增加也会消耗维生素B1,导致维生素B1缺乏。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会损害心、脑、肝、肺等细胞的功能,导致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胀死”或“撑死”。
 
再喂养综合症很容易被忽视
 
RFS的电解质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通常发生在开始再喂养后一周内,而神经系统病症通常发生在这些变化之后。主要表现包括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低血压、休克、呼吸肌无力、呼吸衰竭、瘫痪、谵妄、幻觉、腹泻、便秘等。由于RFS症状缺乏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常被忽视。
 
因此,当上述症状出现在对饥饿一星期以上的患者的营养治疗中时,应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如果血磷浓度低于0.50毫摩尔/升,就可以开始进行补磷等治疗。此外,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以评估病情,辅助诊断。
 
长期饥饿后不能大量补糖
 
地震后的RFS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其关键是逐步增加营养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包括口服和静脉注射)。不能摄入含糖高的食物和饮料,可以用低糖乳制品代替。禁止输入大量葡萄糖溶液,可以使用脂肪乳剂或氨基酸制剂,降低热卡中糖的比例。磷、钾和维生素B1也要进行补充。饥饿后的营养补充应遵循“先少后多、先慢后快、先盐后糖、多菜少饭、逐步过渡”的原则,一周后再恢复正常供给。

猜你喜欢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