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儿科,总能碰到新手爸妈们的各种问题:医生,宝宝为什么睡得不安稳?是否哪里没有照顾好,让宝宝不舒服?宝宝打喷嚏了,怎么回事?宝宝发烧了,什么原因……
养个娃,为爹为娘,真的太难了,恨不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来来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那些新生儿常见的一些生理现象和养娃问题!看完这些,也许你就能睡得安稳一点,甚至还能给隔壁家宝妈分享点养娃“秘诀”。
Q1 医生,我孩子吐奶了,你快看看!怎么办?
这是每天上午查房时,面对100多个新生儿,最常遇到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区分宝宝究竟是溢奶还是吐奶。
溢奶是指奶从宝宝的嘴角溢出来,量少,一般只有一两口;这不叫“吐奶”,属于生理现象,无须太过担心;平时加强护理,勤拍背即可。
吐奶指新生儿大口大口地吐奶出来,量是比较多的。外观健康的新生儿,可能由于喂奶量过多、咽下空气过多、吃奶过急、吃奶前后哭闹等引起吐奶,属生理性吐奶。
如果宝宝没有存在以上的护理问题,或者以上问题经过医生或人为纠正后,宝宝仍频繁吐奶,属病理性,宝宝可能合并有疾病,不能排除是否有感染、新生儿肠梗阻、食道闭锁、肠道闭锁、幽门狭窄等可能,需及时就医治疗。
想要预防宝宝吐奶,首先吃奶前后就不要太折腾宝宝,比如不要一吃饱就换尿布、洗澡;吃奶时尽量把宝宝抱起来喂,同时让宝宝尽量多地含奶嘴,避免吸吮时吞入大量空气;吃奶后记得给宝宝拍拍背,约15~30分钟。
对于吐奶或溢奶的宝宝,拍完背后,尽量让宝宝侧着睡,目的是为了防止新生儿吐奶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Q2 医生,宝宝睡觉总是不安稳,经常像被“吓了一跳”,怎么办?
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在宝宝入睡后,受到轻微的声、光等刺激,就会有双手向上张开,很快又收回,甚至会啼哭等表现,好像是突然被吓了一跳。
这种情况在1月龄以内的新生儿发生频率更高,4个月左右慢慢消失。
平时宝宝睡觉的时候,家长如果觉得宝宝睡得“不安慰”,可以用小被子等卷一个温暖的小窝给宝宝,这样可稍微给予宝宝一点安慰。
Q3 医生,我家宝宝的粑粑又黑又烂,咋办呢?
宝宝出生的第一、二天,便便看起来通常是黑黑的,就像墨绿色或深黑色黏土一样。一般第三天后开始转型,大便颜色介于绿色和黄色之间。
有时,宝宝的大便看起来像奶瓣一样,主要是宝宝的消化功能还未成熟,便便上白色类似固体奶的物体是未消化的蛋白质或脂肪,等宝宝长大一点会好起来的。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拉肚子了?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2~6次,甚至多于6次,大便不臭、金黄色、稍稀,如体重增长,精神尚可,愿意吃愿意玩,则属正常现象。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若每天大便1~2次,成形,属正常现象。母乳
对宝宝大便情况的观察主要是将前几天的大便和现在的大便情况进行前后比较,如果大便的次数及量差不多,则无需太担心。
新生儿腹泻,指大便的次数增多,变得更稀或者水样便,甚至大便带血或带脓,需引起重视。对新生儿的喂养需循序渐进,慢慢加量,由人奶改为人工喂养也需慢慢过渡。
腹泻常见于喂养不当或者感染引起,可能是照顾宝宝的人手卫生没有做好,亦或者奶制品被污染,甚至宝宝被其他细菌、病毒感染了,需及时就医。
Q4 宝宝头上怎么长了一个“大包”?
宝宝头上的包一般分为产瘤和血肿。
产瘤又指胎头水肿,新生儿出生后2~3天左右一般就会消失,不要特地去刺激它。
血肿吸收的速度较慢,可能长达1个月至几个月不等。如果家长太过担心的话,建议完善头颅B超,有条件的医院可完善头颅磁共振,明确血肿的性质,查看是否继续出血,或者血肿有无增大,以及排除颅内出血等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产瘤跟血肿都可能影响新生儿黄疸的消退,甚至黄疸出现的时间也会更早,黄疸值更高。
产瘤消退比较快,无需特殊护理,平时注意卫生即可。头皮血肿多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治疗,以观察为主;主要观察宝宝有无精神欠佳、吃奶少、黄疸重等现象,如有异常则及时就医。
切记不可自行抽吸头皮血肿及产瘤,轻则造成感染,重则引起败血症、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平时少去触摸宝宝头上的“大包”,每天可测量一下“大包”的大小,记录下来。
Q5 宝宝鼻子上怎么有点点的、一粒一粒的东西?
新生儿的身体比较脆弱,很容易被病菌感染,特别是新生儿的皮肤。新生儿粟粒疹属于新生儿常见的皮肤病,比如很多宝宝的鼻尖、鼻翼等形成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皮疹,是由于皮脂腺堆积引起。
平时吃完奶之后及时帮宝宝清理干净奶渍,脱皮后会自然消失。
Q6 宝宝吃了这么多奶,还是瘦,明天奶要加多少量?
每个宝宝的到来,都是一个惊喜,给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伴随着操心。很多家长都说:我明明很努力地喂奶了,我们的小宝怎么还瘦了?
其实,宝宝出生的前期会有一个生理性体重下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宝宝会有隐性的失水——早期吸吮能力弱,进食少,排胎便,呼吸、皮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