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8 19:21:06 编辑:灵媛
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如个体动作的发展,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远近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和其他事物一样,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儿童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不是等速的,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在学前期的不同时间内,儿童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关键期和危机期就是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4.个别差异性
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
1.头部
头部动作包括眼肌控制、微笑和抬头。眼肌控制发生于出生初期。
婴儿第1个月便能在俯卧时抬头,到5个月才能在仰卧时抬头;当抱成坐的位置时,4~6个月间头部会直立。
2.躯干部
婴幼儿躯干部动作主要有翻身、坐、大小便控制等。
婴幼儿生后2个月能左右转动身体,由侧卧转为仰卧,满4个月时能由仰卧转为侧卧,到6个月时可完全翻转。
婴儿需到神经系统分化到相当程度才能实现大小便控制,通常到15~16个月后能控制小便,而真正能控制大便是在2岁。
3.臂和手
6~7个月时,能伸臂拿取东西;到1岁时,没有臂的胡乱动作而能拾起小的东西。
最初手和手臂的活动都是不随意的,只有到6~7个月后建立了手眼动作协调的联系,才能成为有目的的、随意的动作。
4.腿部
约在出生2周末,婴幼儿用踢的方式使自己身体转动,以后双脚可以不和身体一起运动。
在学会翻身和坐起后,他开始学习爬行。
人的发展阶段的规律特点:1、人的发展表呈现出历史性与社会性。人的发展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是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个的发展正是接受具有历史性的社会的经验而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所以,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坚持循环渐进的施教。2、人的发展呈现出顺序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发展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连续地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身体的发展是由头部到下肢和由中心向边缘进行,人的动作发展也是先由较大、较粗的动作向较小、较精细的动作的顺序进行;心理的发展诸如记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思维的发展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情感的发展则由喜、怒、衰、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人的身心发展又具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况为六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其中成年期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
每一发展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又是后一阶段的准备;每一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表现为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发展特征,就是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应循序渐进地促进身心发展;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身发展的阶段性,坚持有效的放矢地施教; 3、人的发展呈现出稳定性与可变性。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表明,教育适应了人的发展的阶段、顺序及年龄特征,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促进了人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的价值。
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坚持适时施教的方法。 4、人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与差异性。
一是在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如神经系统的发展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大脑重量的90%是在6岁以前发育完成的,只有10%是在6岁以后发育长成的。 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也是不同的,前者表现为发展的先慢后快,从青年发育期开始有明显的发育变化。
个的身心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5、人的发展的具有现实性与潜在性。人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发展的无限性与个体发展的有限性的统一,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只要有好的教育方法,就可以使人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应坚持长善救矢地施教。
决策原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决策整个过程都需要掌握的原则;一类是在决策各个阶段中需要掌握的原则。前者有十个原则,后者有十个原则。
一、前者的十个原则是:
(1)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对信息的要求是准确、完整、及时,有的信息还要求保密。
(2)预测原则,科学的预测是决策可靠性保证,也是选择实施途径的重要方法。
(3)系统原则,要用系统论的考虑决策所涉及的整个系统和相关系统,决策对象和外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4)可行性原则,决策的目途径都要同主客观条件符合,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
(5)优选原则,要从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中,对比分析选佳或满意方案。
(6)效益原则,选出的方案要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花费代价小,而取得的效果大。
(7)外脑原则,重视利用参谋、顾问、智囊团的作用,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
(8)行动原则,决策是要付诸行动,否则无价值可言。
(9)跟踪原则,对决策实施跟踪反馈,及时进行控制调节,使决策实现。
(10)科学原则,自始至终都必须体现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正确和目标的实现。
二、后者的十个原则是:
(1)差距原则是指决策目标应该着眼于解决应有现象与实际现象之间的差距,也就是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问题。所谓应有现象,是指人的更高要求的现象,这种现象或者是人们美好的追求,或者是其他国家、社会、地区已达到的现象,或者是标准规定。实际现象是指现实的现象。应有现象同实际现象之间通过对比找出了差距。而缩短差距,消除差距就是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
(2)紧迫原则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差距问题,是紧迫性的问题,这个紧迫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现在就要解决的问题,说它的重要性。二是现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说它的机遇性。如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是落后了,落后就是差距。解决这个差距就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紧迫的任务,而且要抓住现在机遇,不能坐失良机。
(3)力及原则是指决策目标应具有实现的可能,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利用客观可能性,两者结合下能实现的目标,有其可行性、可能性。
(4)弹性原则是指决策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有伸缩的余地。在顺利进行中,情况越来越好,可以提前或超额完成目标,应有准备。同样,在不顺利中进行,或出现了意外,而使目标难以如期实现的就要留有余地。
(5)瞄准原则是指案必须瞄准目标、准确度越高越好,不能南辕北辙。瞄不目标的方案是无意义的方案。
(6)差异原则是指几个备选方,在路线、途径、方法、措施上有明显的差异,有差异才选择性,雷同就无法选择。
(7)时机原则,在信息充分,根据充分、论证充分的基础上及时选定方案、当断必断、不能贻误时机。
(8)排斥原则,应在不同的方案、排斥的意见中充分听取作出抉择。
(9)追踪原则,决策实施后要随时检查验证,不能认为一经决策就放手不管。
(10)反馈原则,实施决策过程中的进展情况,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回决策者,以便掌握情况,对新出现问题作出对策。
cpa审计发展变化的规律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时,随着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
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主导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上。
1、主导学习动机的特点
童年期儿童的主导学习动机从刚开始直接的、被动的学习动机逐渐发展为具有社会意义的远大的学习动机。
初入学儿童由于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常常是被动的,多受外界具体因素或具体物质的影响。比如,有些儿童会说上学时因为“妈妈会给我新书包,教师会给许多新书”或者“学校里有很多好玩的小朋友”。
逐渐地,儿童的学习动机也开始和社会意义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一般比较肤浅。比如,低年级儿童希望好好学习,拿到好分数,就可以得到老师夸奖、父母的赞赏或奖励以及同学的羡慕;到了高年级,大多数儿童的学习动机则是为了能考上重点中学,不辜负父母、老师的重望。
在老师的指导下,童年期儿童虽然有一些人会考虑到遥远将来的动机,也知道学好了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多做贡献,但这些远大的动机及与社会意义的联系,一般只停留在口头认识上,常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老师的不断教育,这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才会逐渐和行动结合起来。
在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一些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具体的动机。童年期儿童还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也缺乏深远的学习动机。
2、学习兴趣的特点
学习兴趣是激发儿童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甚至比知识本身的掌握更重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习兴趣的深化
(2)学习兴趣的分化
(3)学习兴趣的抽象化
(4)学习兴趣的专门化
(5)学习兴趣的广泛化
有三点区别:
1.概念不同:①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则:按照人们需要而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2.特点不同:①规律:普遍的,客观的②规则:形式主观,内容客观
3.人们与其关系不同:①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尊重,利用,不能创造,改变,消灭和违背②规则: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修改,废止。
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规律。首先,身体发育预示着人的知觉和运动能力都在不断提升,在生理上,人在出生后的前几年发育迅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率逐渐减缓。其次,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儿童阶段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逐渐习得,逐渐懂事,逐渐发展出自身的思维方式,形成自身的观念。此外,情感类的规律也十分重要,从出生开始,情感的发展将决定一个人的个性、价值观和人生轨迹,幼儿时期的关爱和互动将成为一个人后期交往能力的基础。总的来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综合包括生理、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轨迹。
竞争程度:商圈内同性质之店面越多,则生意越竞争。在甜品店烘焙店扎堆的街区,不建议跟风去做。把自己的面包店做到整个街区无可替代,才能有立足之地。
住户背景:了解社区居住居民的生活条件,家庭成员的年龄越小越好。年轻人的购买力肯定是高于老年人的。白天以商业圈生意为重,晚上可以做住宅区的生意。
住户性质:调查商圈内各类的比例,若是办公楼区则上下班时间会比较好。若是住宅区生意都会不错,但房租可能较高。
若店面附近有机关学校等大团体设立,则会带来固定之人潮,生意会比较好,但放假时,生意相对较差。
便利性:四岔路口方便于各路交通,视野好,曝光性强,顾客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店铺。选择店铺的时候角落是雷点,切记不要选择。
手球竞赛规则 时 间 手球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为30分钟;中间休息时间通常为10分钟。上、下半时每队各有一次暂停(只有本方获有持球权,方可获得暂停时机,即向记录台递交暂停申请牌),暂停时间为1分钟。如果在正常比赛时间结束时双方打成平局,而竞赛规程要求必须决出胜方,则在休息5分钟后进行决胜期的比赛。 决胜期由两个5分钟组成,中间休息1分钟(双方交换场地)。如果第一个决胜期后仍为平局,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第二个决胜期的比赛。第二个决胜期仍为两个5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如果第二个决胜期后仍为平局,将选定一方球门进行掷罚7米球,以决出胜方。即双方各出5名队员,分别依次掷罚;如仍为平局,则将进行1对1掷罚,直至决出胜方。 球 队 奥运会手球比赛每队只允许报名15名队员,每场比赛在记录表报名登记14名队员。所有进场人员应遵守在本方换人区进行换人的原则,如违反此规定,违例队员将被判罚出场2分钟。 比赛时,上场队员为7名,其中6名为场上队员,场上必须自始至终有1名守门员。被认定为守门员的队员可以随时成为场上队员,同样,场上队员也可以随时充当守门员。守门员服装颜色要与场上队员明显区别,队员号码不变。 比赛中的任何时间内场上队员都不得超过7名,剩下的7名为替补队员,必须坐在替补席上。坐在替补席上的还有随队官员,如领队、教练、队医等,总数不得超过4人。随队官员中必须指定1人为"球队负责人",仅允许该官员与计时员/记录员讲话,或在必要时与裁判员讲话。 随队官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场地,如违反此规定将作为非体育道德行为受到处罚。 手球运动员的号码规定为1~20号。规则没有规定运动员必须使用哪一个号码,但按照习惯,守门员通常使用1号、12号和16号。 主要罚则 手球规则规定,只允许守门员进入球门区,不允许攻守双方队员进入球门区获利。但进攻队员在完成射门动作,球出手后进入球门或防守队员在不获利的情况下,进入球门区可以不受罚。 违 例 手球规则规定,允许进攻队员持球走3步,运球后还可走3步,持球不得超过3秒。如违犯,将被判违例。 手球比赛中,双方换人不需经过记录台和裁判员允许,只要遵守在本方换人区内,先下后上原则即可。如违犯,则违例的队员要被判罚出场2分钟,并在受罚时间内其他队员不能替换,即场上减员。 犯 规 手球规则允许防守队员用张开的手臂进行防守,用手拨开对方手中的球,但不允许用拳头击打对方手中的球。 防守队员可以用身体阻挡对方持球或不持球队员的移动;可以用弯曲的手臂从正面接触进攻队员。但不允许使用推、拉、抱、撞、打、绊等动作,不允许故意向对方身上掷球。 处 罚 手球竞赛规则对犯规动作判罚的最大特点,主要是体现在逐步升级的原则。对采取犯规动作的行为,判罚的程度要逐步加重。 手球竞赛规则,对运动员犯规的处罚有4种:警告、罚出场2分钟、取消比赛资格、开除出场。根据犯规时的情况,可判给对方任意球或7米球。 手球比赛由两名权力相等的裁判员共同负责,裁判员在临场执裁中使用18种标准手势
相关文章
精选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