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育儿吧!

育儿吧首页|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

关于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游戏方案?

时间:2023-12-18 05:01:11 编辑:淑云

一、关于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游戏方案?

把孩子爱吃的入口即化的小馒头放到餐桌上,让孩子自己拿着吃,我家孩子小时候就这样玩儿

二、03婴幼儿社会性的特点?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意义重大,作为心理个体,婴幼儿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及独特个性、培养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而作为行为个体,他也会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建立联系、不断地学习社会规范以进行社会适应、不断地参与家庭与社会活动,达成与外界的有机互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逐渐拥有成熟的心理品质及社会生存能力,并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分子。可以说对于婴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正是让他学习并获得生存技能。转换身份以适应社会角色的历程。

从出生到3岁是培养个体交往和锻炼情绪反应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社会性发展与情绪、情感的形成显示出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1、早期的同伴交往

婴幼儿在头三年里,虽然主要与其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已开始了同伴间的相互文往,并在其交往中显现出婴幼儿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同时,随着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其与同件交住的时间和数量越来越多,同伴交往在其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对婴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婴幼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同伴。

(2)简单交往阶段

婴幼儿已能对同件的行为做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育婴儿的行为。

(3)互补性交往阶段

婴幼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幼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2、婴幼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是要动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婴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婴幼儿自我认知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1)5~8个月

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这是由于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9~12个月

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12~15个月

婴幼儿已能区分由自己做出的活动与他人所做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幼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4)15~18个月

婴幼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

(5)18~24个月

婴幼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幼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育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综上所述,婴幼儿的自我认知是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牛产生发展的。这种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婴幼儿处理自己己与外界事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更符合社会交往准则。婴幼儿自我意识和语言的发展,是婴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一步和标志。

0~3岁婴幼儿社会性发展里程碑

0~3个月

1、会将头转向人声发出的方向;

2、辨认出最初的看护者;

3、与最初的看护者建立情感联系;

4、在人脸上寻求安慰;

5、发出社会性微笑;

6、听到人声全变得安静;

7、开始将自己和看护者区分开来。

4~6个月

1、以哭泣、咕哝声或微笑来寻找成人与自己游戏;

2、用整个身体来回应熟悉的面孔。如看着对方微笑。踢腿和摆手;

3、通过发声来回应成人的话语,积极地与他人互动;

4、会对着熟悉的面孔重笑。对着阳生人则表情严肃;

5、能区分熟悉与阳生的人和环境。

7~9个月

1、与喜欢的成人分离时变得沮丧;

2、为了挽留喜欢的成人,会故意做出黏人或哭泣的行为;

3、会特别喜欢把成人作为探索活动的依靠;

4、当别人显示出悲伤时看看他们;

5、喜欢观察别的孩子并可以和他们玩一会儿;

6、喜欢游戏,对诸如拍手游戏和玩“躲猫猫”游戏有反应;

7、独自游戏;

8、形成对特定人或物品的喜好;

9、看到陌生人会害怕。

10~12个月

1、对1至2位看护者表现出明确的偏爱;

2、与其他孩子进行平行游戏;

3、喜欢与兄弟姐妹游戏;

4、开始有自己的主张;

5、开始发展幽默感;

6、通过认身体各部分来发展自我认同感;

7、开始区分男孩和女孩。

13~18个月

1、要求获得注意;

2、模仿他人的行为;

3、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

4、向最初的看护着以外的人表达喜欢之情;

5、显示出对物体的占有权;

6、当自己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可自动地形成自我观念。

19~24个月

1、对他人陪伴表现出热情;

2、自我中心的角度看待世界;

3、喜欢独自游戏或在成人附进游戏;

4、参加功能性游戏;

5、维护自己的物品;

6、通过照片或镜子认识自己;

7、使用代名词用“我”来称呼自己;

8、根据突出的特征对身边的人分类,如种族或头发的颜色;

9、看见阳生人不再那么害怕。

25~36个月

1、观察他人如何做事;

2、要进行单独或平行游戏;

3、开始于其他孩子合作游戏;

4、希望自己独立做事情;

5、通过不断用“不”来表示独立;

6、开始意识到别人的愿望和感受可能与自己的不一样;

7、向父母、监护人和看护着提出要求甚至“指挥”他们;

8、较小地使用通过身体方面的攻击性为,更多地通过语言来解决问题;

9、开始表达出带有性别特点的行为。

3、婴幼儿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相互交织与促进

婴幼儿通过交往行为。人际互动来形成最初的情绪反应。奠定情感基础。婴幼儿期缺乏交往机会,会造成情绪体验的匮乏与情感的缺失。如果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缺乏互动,日后在生活中将很难与他人建立起来密的情感关系:而欠缺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会引起育婴儿社会情感的缺失,长大以后他会很难适应社会。

人的交往就是情感的交往,它是一个感情互动的过程。对于刚开始与他人进行互动的婴幼儿来说,情绪。情感的直接反应是他进行交往的主要语言系统,它对于交往的影响力,要比认知大得多。

婴幼儿对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物十分敏感,也就是说他们基本是以情绪反应为标准,来选择社交及情感记忆的对象,进而形成独有的社交态度与方式以及最初的情感模式。育婴员在与婴幼儿的互动过力过程中,要针对他们心理、情感的发展特点,注重他们的情绪调动,从而使婴幼儿更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感情交流与互动,为培养婴幼儿的社交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三、一岁半婴幼儿动作发展方案?

  训练重点

  1、提高幼儿运动的协调性、灵活性,使行走动作、动手能力进一步完善。

  2、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以适当刺激的环境,促进婴儿感知觉、注意、记忆能力的发展。

  3、为幼儿创造游戏运动的环境,加速他们动作和技能的发展。

  4、不断扩大婴儿词汇,提高婴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觉知觉活动,是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儿童观察事物是通过各个感觉器官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应从发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感觉能力入手,从他们感兴趣的、注意到的事物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

  (1)观察事物的特性。大小、形状、颜色等。先从基本的形状、颜色进行识别。不必在这个阶段要求幼儿记住形状、颜色的名称,而应让幼儿明白“形状”、“颜色”这个词的意思。

  (2)发展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扩大注意的范围。

  2、记忆力的培养。小儿的记忆是由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积累而成的。有了记忆,小儿才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进步。

  (1)实物记忆练习。让小儿根据记忆寻找所需要的玩具。

  (2)强化记忆练习。

  3、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儿的思维活动是以周围的实物和具体的活动为基础,在探索活动和随之而来的感知中进行的。因此,在促进婴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给小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动手动脑的环境,提供活动的机会。

  (1)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词可以帮助孩子自己选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扩大在解决类似问题时使用这种方法的可能性。

  (2)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小儿同种玩具不同的玩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儿注意观察一种物体的多种用途,以发展小儿解决问题的技巧。

  4、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辨别音响。

  (2)手影表演。

  (3)看图片。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继续训练小儿独立行走的能力、行走的稳定性,促进运动的协调性和躯体的平衡能力。

  2、发展小儿走、蹲、弯腰动作。

  3、训练小儿下床。

  4、训练小儿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划线条、画简单的几何图、搭积木、穿塑料绳等。

  三、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1、睡眠:除夜间睡眠外,白天可睡眠2次,每次1.5~2小时。

  2、饮食。断奶后,每日喂养的次数约4~5次,可安排在早、中、晚餐时间和白天睡眠醒来的时间。养成定时进食,定位进餐的习惯,鼓励小儿自己动手吃东西。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3、训练小儿在日常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小儿独立的能力。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1、教育孩子礼貌待人。注意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教育。

  2、扩大小儿的认识范围,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表达。

  五、综合练习:表演操、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好方法。

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分类?

1、亲子关系的发展;

2、同伴关系的发展;

3、性别角色的发展;

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类?

.无所用心游戏:社会化程度最低的一种游戏,儿童并未参加游戏,只是注视着偶尔引起兴趣的事情。2。单独游戏:儿童独自玩玩具或其他东西,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没有意识要参与其他孩子的活动。3.旁观游戏:儿童用大部分的时间观看别人的游戏,自己却不参加…

六、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

1959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恒河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胸前没有奶瓶。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

哈里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

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哈罗的实验说明,舒适的亲密的身体接触对幼儿的成长非常有益,而且还有助于幼儿依恋的形成。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那些哭闹的孩子,当用什么办法都哄不好时,甚至给他食物都无济于事,这时候也许只需要母求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拍或拥抱一下他,他可能立刻就平静下来了。

七、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认识?

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外在环境不断互动中获得的。而幼儿本身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时,家庭成员对于幼儿来讲至关重要,她们是幼儿与外界的桥梁。当二胎到来,这位家庭新成员会打破很多原有家庭关系,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亲子关系发展】亲子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民主性、专制型、和放任型。家里一个宝贝时,孩子的教养方式停留在专制与放任型居多,当二宝到来后,有助于亲子关系向民主性发展。这三个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影响是价值观层面的问题。

【同伴关系发展】影响到孩子同伴关系发展主要体现在孩子的性格与外表两方面,当二宝到来,这一方向的锻炼与发展会更密集。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二宝到来后,与大宝平等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新成员”到来,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意见、思考、占有、情感沟通、等等问题会导致孩子们之间产生冲突,那么在不断经历锻炼中,攻击性行为的良好发展,对于一个孩子未来走向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边界感清晰,期待“扎实的基本功”的作用,也有利于社会角色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性格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条件允许,建议生个二宝。

八、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什么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列举西方许多学者的一件,例如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

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表现形式: ①自我认识,先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 ②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岁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常要求自己独立干一些事情。 ③自我控制与调节 ④自我管理

2、社会认知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3、社会行为的发展 表现形式: 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合作、共享、谦让等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侵犯。 社会退缩行为,撒谎行为,嬉戏,告状行为等等 这些社会行为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4、 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

5、 社会情绪情感的发展 表现形式: 依恋感,同情心,责任感,羞愧感以及各种情绪的表达和控制。各种情绪包括高兴、生气、伤心等。

6、 道德品质的发展 表现形式: 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 ①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②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③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④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⑤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九、怎样发展孩子的社会性技?

  猜猜他是谁  1.妈妈、爸爸与宝宝坐在一起,先请宝宝猜猜看,例如:每天家里起得最早的人是谁?幼儿园里最喜欢小熊泰迪的小朋友是谁?  2.宝宝也可以给妈妈、爸爸出题目来猜,一家人一起猜测家里的亲戚、朋友以及宝宝的小伙伴、幼儿园老师等,还可以扩展到家里的物品以及社区的设施,如医院、派出所等。  【专家提示】 妈妈、爸爸可以经常与3岁以上的宝宝一起玩这个小游戏,这是有意识地帮助宝宝巩固对家庭成员以及居住环境的认识,逐步扩充游戏内容,引发宝宝对周围玩伴、他人以及环境的关注,产生与周围人、物交流的兴趣。

  三只脚儿一块走  1.妈妈与爸爸一起先向宝宝示范,并排站成一行,把相邻的两条腿绑在一起,然后一起协调行走去取家中的物品。例如:妈妈爸爸一起与宝宝玩扔球游戏,让宝宝有足够时间观察妈妈爸爸怎样进行合作。  2.妈妈或者爸爸可以鼓励宝宝和自己一起试试三脚行走,通过两人一起移动、行走来体会与人合作的感受。  3.可以邀请宝宝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参与游戏,并进行行走比赛,让宝宝尝尝与人合作的快乐。

  盒子里的秘密  1.妈妈、爸爸、宝宝和其他家庭成员或小伙伴围成一圈,人数4-5人。  2.大家依次把一个小盒子传递给下一个人。需要遵守两个规则:第一,在音乐声中传递盒子,音乐声停止时拿着盒子的那个人才可以拆开盒子看礼物;第二,音乐声再起时,拆开的盒子要被盖好继续传递。  3.一轮传递结束后,遵守规则的人都能得到一个小盒子,小盒子里的礼物能给遵守规则的人以鼓励。  【专家提示】 宝宝要很好地与人合作,除了理解合作的意义之外,还需要知道合作的前提必须能与他人共同遵守既定的规则,这正是这个游戏的目的。

  关心小宠物  1.妈妈爸爸可以为4-5岁的宝宝养只小兔或者小鸟,或者带宝宝去有小宠物的家庭拜访。  2.在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鼓励宝宝关心它们的吃喝拉撒,并和宝宝一起阅读小动物童话故事书,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喜爱,模仿妈妈对自己的关照去照顾小动物。使宝宝知道,对待小动物要仁慈,不要粗鲁。赞扬宝宝温柔的行为。  【专家提示】 3岁左右的宝宝“自我中心”概念很强,这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阶段。通过关注小动物来体会“关心”与“同情”是符合宝宝的兴趣,从而达成情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妈妈、爸爸引导宝宝解决与同伴冲突的原则  大多数3-4岁的宝宝,自己解决与同伴冲突的方法不外乎两种:要么退缩回避,要么挥拳相加。妈妈爸爸要帮助宝宝认识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有多种,使他们懂得友好相处,彼此合作。  (1) 帮助宝宝理解限制行为的各种规则以及制定规则的原因。  (2) 帮助宝宝认清冲突的原因,并设想另外的替代行为及其结果。例如:当宝宝想要玩同伴的玩具时,除了使用暴力抢夺的方法外,还可以和同伴协商交换玩具,或者与同伴商量玩玩具的时间。  (3) 引导宝宝理解合作的意义。3-4岁的宝宝需要让他们直接地观察两人或多人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给予他们模仿的机会。  (4) 鼓励宝宝帮助别人。例如:帮助邻居的叔叔阿姨拿报纸,上电梯的时候鼓励宝宝为别人按电梯楼层键。  (5) 当宝宝和同伴发生冲突时,尽量让宝宝自己来解决。  (6)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爸爸是宝宝人际交往的榜样。为了能更好地和同伴玩耍,妈妈爸爸可以教给宝宝一些善意、有趣的手势,经常微笑着面对宝宝。一个具有幽默感、满面阳光的宝宝会有良好的人缘。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习上面的知识,应该积极参与培养孩子的游戏中,让孩子学会社交,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十、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模仿性、从他性以及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1、情境性

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2、模仿性

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

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3、从他性

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4、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猜你喜欢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