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20:01:46 编辑:涵凡
1. 健康服务与管理是考研的一门重要内容。2. 健康服务与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考研中,学生需要掌握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掌握健康服务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知识。3. 健康服务与管理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到医疗机构管理、医疗保险、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控制等多个方面。在考研中,学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1. 进行孕早期健康教育和指导。
2. 孕13 周前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母子健 康手册》。
3. 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糖、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HIV 抗体检测 等实验室检查。
4. 开展孕早期生活方式、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告知和督促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5.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第 1 次产前检查服务记录表,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 能有妊娠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 2 周 内随访转诊结果。
健康管理师以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队个体活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 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过程。
1.了解和掌握你的健康。
2.关心和评价你的健康
3.改善和促进健康
主要内容有:
1.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持保障签约医生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服务。
2.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残疾人健康保障水平,为残疾人提供就医便利。
3.强化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关注残疾妇女健康,开展生殖健康服务。
4.将残疾人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等纳入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加强残疾人健康状况评估调查。
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老养生等内容。
0~6岁儿童健康管理,属于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般主要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需要做儿童健康查体。
一般相对来说1岁以内的宝宝检查比较多,对于现在已经4岁,一般需要每年做一次健康查体,这种查体是免费的,一般主要是做常规检查,如身高,体重,4岁需要测试力,同时需要化验血常规,判断有没有贫血的情况,并且根据检查结果,判断身高体重是否符合生长发育标准,同时指导喂养。
是的,健康管理指的不仅仅是管理更多的时候需要健康管理人员脚踏实地的去做。也就是说,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服务的人群。
目前,国际上对健康管理的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视角理解:
公共卫生角度认为:健康管理就是找出健康好危险因素,然后进行连续监测和有效控制;
预防保健角度认为:健康管理就是通过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并做到早诊断及早治疗;
健康体检角度认为:健康管理是健康体检的延伸和扩展,健康体检加检后服务就等于健康管理;
疾病管理角度认为:健康管理就是更加积极主动地筛查与及时诊治疾病。
而我们国家健康管理概念内涵的要素与重点是:健康管理是在健康管理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医学服务。
我国健康管理与服务的两大支撑点一个是信息技术,另一个是金融保险。
我国健康管理与服务的理念是"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
我国健康管理的专业人员目前最大任务就是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所以,健康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还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切实的去维护、服务于广大民众。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
具体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概论、中医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心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与管理技术、健康信息管理、医学伦理学、健康心理学、老年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社区服务与管理、康复医学、全科医学、急救医学、妇幼保健学、运动保健学、礼仪与沟通等。
本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课程有6大模块包括:基本技能、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研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
1、每年进行一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等;
2、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
3、体格检查;
4、辅助检查;
5、告知居民健康体检结果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
二、服务内容
(一)孕早期健康管理
孕 13 周前为孕妇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并进行第 1 次产前检查。
1.进行孕早期健康教育和指导。
2.孕 13 周前由孕妇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母子健康手册》。
3.孕妇健康状况评估:询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有条件的地区建议进行血糖、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HIV 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4.开展孕早期生活方式、心理和营养保健指导,特别要强调避免致畸因素和疾病对胚胎的不良影响,同时告知和督促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5.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第 1 次产前检查服务记录表,对具有妊娠危险因素和可能有妊娠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 2 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二)孕中期健康管理
1.进行孕中期(孕 16~20 周、21~24 周各一次)健康教育和指导。
2.孕妇健康状况评估: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识别需要做产前诊断和需要转诊的高危重点孕妇。
3.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除了进行孕期的生活方式、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外,还应告知和督促孕妇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4.对发现有异常的孕妇,要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出现危急征象的孕妇,要立即转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 2 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三)孕晚期健康管理
1.进行孕晚期(孕 28~36 周、37~40 周各一次)健康教育和指导。
2.开展孕产妇自我监护方法、促进自然分娩、母乳喂养以及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防治指导。
3.对随访中发现的高危孕妇应根据就诊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议督促其酌情增加随访次数。随访中若发现有高危情况,建议其及时转诊。
(四)产后访视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收到分娩医院转来的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产妇出院后 1 周内到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1.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产妇一般情况、乳房、子宫、恶露、会阴或腹部伤口恢复等情况。
2.对产妇进行产褥期保健指导,对母乳喂养困难、产后便秘、痔疮、会阴或腹部伤口等问题进行处理。
3.发现有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未恢复者以及产后抑郁等问题的产妇,应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
4.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五)产后 42 天健康检查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正常产妇做产后健康检查,异常产妇到原分娩医疗卫生机构检查。
2.通过询问、观察、一般体检和妇科检查,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对产妇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3.对产妇应进行心理保健、性保健与避孕、预防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 6个月、产妇和婴幼营养等方面的指导。
相关文章
精选文章
猜你喜欢